查看原文
其他

吉列尔斯:格里格《抒情小品》(Grieg Lyric Pieces)

2015-12-18 每晚一张音乐CD


埃德华•格里格(1843-1907)

挪威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说过句豪迈有余,诗意全无的话:“无论生或死,我都要当个挪威人。”言出必行,他于1907年逝世于出生地挪威的卑尔根。

格里格的爱国热情显然是受当时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和强化。他深入研究挪威民谣,还创作了《我的祖国》、《挪威民间生活素描》、《挪威农民舞曲》、《挪威进行曲》等从名字到内容都“挪威”到极致的音乐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几乎只在挪威上空徘徊。《春天》是描写挪威严冬刚过,寒风不减凛冽的初春景象。挪威民间童话幻化成音符从他笔端飞出,汇集成《森林山妖》。他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配乐创作的《培尔•金特组曲》是受到世界乐迷喜爱的经典曲目。

1874年,格里格被挪威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格里格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此前,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授予他音乐名誉博士头衔。 1907年格里格去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人们夸格里格为挪威民族乐派创始人,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思想,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格里格个人情感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灵趣如格里格,因为想亲近湖水,夏天把当成工作室的小木屋从山坡上拖到湖边,冬天到了再拖回半山坡的音乐家,怎么可能没有表现个人情趣的作品?是因为人们只重视他的爱国作品而忽略了其它,还是他本人也没有在意那些流传在学生间被用作练习曲的小作品?

格里格去世后很久,俄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吉利而斯晚年时偶然听到广播播出一首取自格里格《抒情小品》中的乐曲。他被简单旋律中蕴含的真切情感而吸引:“这些曲子不仅是简单和孩子气的音乐素描,它们为人们开启了一个亲密美好的情感世界。”

为格里格作品反璞归真的魅力所诱惑,吉利而斯努力推动格里格《抒情小品》发掘整理工作,极其认真地花费了六天的时间录制了从《抒情小品》中挑出的20首单曲,力求完美地再现格里格寻求自然与美好的情感旅程。

格里格从1867年开始创作《抒情小品》,前后用了34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钢琴独奏曲,正式命名为《抒情小品集》,由66首单曲组成。格里格以夜曲、哀歌、诙谐曲、小步舞曲、叙事曲等各种精致小巧的曲式描绘他的情感体验。《抒情小品集》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也是格里格其它作品不具备的。每首单曲都有标题:水手之歌、夏夜、归程、乡愁、蝴蝶、春天、从前、恶作剧的小妖精……乐曲时而轻灵得如同精灵在水面的滑行,时而沉静得如同北欧冰封的荒野只听到寒风的呼啸和衰草的颤抖,时而又激情四溢如青年狂欢的舞步,听着这些曲子,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地沉醉。

哥德说过,作品纯粹由感官的感觉变化组成,既是一种局限,又是感情的凝练。钢琴演奏大师霍洛维茨说:“乐曲的长短和难易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它的价值。对我来说,一首肖邦的夜曲就比马勒的交响曲要有吸引力。” 音雄所见略同,格里格就是用最简单的音乐短章记录他丰富的情感和飘忽的思绪。在他看来,创造力和创新不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情感才是!

K•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云杉球果》中写下这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卑尔根森林遇到守林人八岁的女儿达格尼在采摘云杉球果。她那美丽的眸子里闪烁着树叶的光芒,稚气的话语让老人开怀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地交谈了好久。分别时,老人告诉女孩:“我要送你一件礼物,不过你要等上10年时间。” 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遇到了护林人的女儿、八岁的小女孩达格尼。女孩正在小女孩感到很奇怪:什么礼物需要十年的时间来制作呢?

十年过去了,为前途而心怀忧虑的达格尼跟随姑父去听露天音乐会。她听到节目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将要演出的是格里格献给护林员的女儿达格尼的音乐剧,以祝贺她年满十八岁。”接着,她听见了牧歌,听见了大海的涛声,听见了森林中百鸟的鸣叫。是的,是她的森林,是她的故乡!是的,是那位帮她采摘云杉球果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是的,是那个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的清晨,是那次偶然的相遇!记忆向她奔涌而来……

音乐结束了,达格尼听说,音乐家格里格不久前刚刚去世了。她忘记了和自己同来的姑父,独自走向海边。要是他还在,那该有多好啊!达格尼想,她将拥抱着他的脖子,把泪水湿润的脸庞贴紧他的脸庞,告诉他——“谢谢您,因为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人应该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

“如果无法在自己心中找到幸福,幸福就无处可寻。”格里格的回答从天际传来。



格里格《抒情小品集》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最高评鉴极品

聆听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现代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杰出代表吉利尔斯,开启了格里格内心隐秘细腻的情感世界,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风情画。

★ 吉利尔斯选择了格里格抒情小品中最具思想性而又值得玩味的作品录音,优美而精巧,尽管同曲目的唱片版本很多,但能做到如吉利尔斯一般,每次聆听都给人带来愉悦的却绝无仅有……绝对是一张天碟级的珍藏精品。——英国《企鹅唱片指南》


推荐曲目:

蝴蝶,作品43之一

归乡,作品62之六

老祖母的小步舞曲,作品68之二

精灵之舞,作品71之三



简介:


音乐欣赏的风尚,从来就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有些人似乎对小品类的音乐不屑一顾,但平心而论,长篇大作不见得没有俗品、凡品,而珠玉般的小曲中,倒可觅得妙品、逸品甚至是神品,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集》就是最好的例证。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诺尔德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纵观整部《抒情小品集》,格里格所呈现的多样风格是文字难以形容的,但是他兼具浪漫派传统并加入新奇巧思的构想,让每一个聆听这些乐曲的人完全陶醉在挪威美丽的风情画面之中,这种真诚的感情也正是这部作品能够在众多花俏华丽的钢琴乐曲中独树一帜的原因。虽然,对很多演奏家而言,抒情小曲的戏剧效果绝对无法和李斯特与肖邦的乐曲相提并论,然而格里格在此创造的音乐语言却深深地影响了许多20世纪钢琴音乐的创作大师,诸如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都从他不加修饰的旋律线和节奏感中启蒙了属于新时代的现代主义乐风。

俄罗斯钢琴大师吉利尔斯本以弹奏贝多芬出名,他触键有力,刚毅果断,琴风凌厉、豪爽,常有暴风骤雨般的雄浑之势。但在这张唱片里,吉利尔斯竟也把格里格的这些大都带点淡淡愁绪的小曲儿,弹得楚楚动人。这种充满灵性的演奏令人陶醉。



Lyric Pieces 《抒情小品集》曲目:


01. Arietta op.12 no.1 小抒情曲,作品12之一 [1:25]

02. Berceuse op.38 no.1 摇篮曲,作品38之一 [2:56]

03. Schmetterling op.43 no.1 蝴蝶,作品43之一 [1:43]

04. Einsamer Wanderer op.43 no.2 孤独的流浪者,作品43之二[2:16]

05. Albumblatt op.47 no.2 纪念册的一页,作品47之二 [3:32]

06. Melodie op.47 no.3 旋律,作品47之三 [4:00]

07. Norwegischer Tanz: Halling op.47 no.4 挪威舞曲,作品47之四 [1:34]

08. Notturno op.54 no.4 夜曲,作品54之四 [4:04]

09. Scherzo op.54 no.5 谐谑曲,作品54之五 [2:28]

10. Heimweh op.57 no.6 乡愁,作品57之六 [4:25]

11. Bächlein op.62 no.4 小河,作品62之四 [1:35]

12. Heimwärts op.62 no.6 归乡,作品62之六 [2:44]

13. Im Balladenton op.65 no.5 民歌风格,作品65之5 [4:08]

14. Großmutters Menuett op.68 no.2老祖母的小步舞曲,作品68之二 [2:06]

15. Zu deinen Füßen op.68 no.3 伊人身边,作品68之三 [3:03]

16. An der Wiege op.68 no.5 摇篮曲,作品68之五 [3:20]

17. Es war einmal op.71 no.1 往事,作品71之一 [4:40]

18. Kobold op.71 no.3 精灵之舞,作品71之三 [1:39]

19. Vorüber op.71 no.6 过去,作品71之六 [2:36]

20. Nachklänge op.71 no.7 余韵,作品71之七 [1:57]


钢琴:埃米尔•吉利尔斯 [56:21]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最高评鉴

吉利尔斯选择了格里格抒情小品中最具思想性而又值得玩味的作品录音,优美而精巧,尽管同曲目的唱片版本很多,但能做到如吉利尔斯一般,每次聆听都给人带来愉悦的却绝无仅有,录音也是一如既往的优异,空灵而不失温暖,绝对是一张天碟级的珍藏精品。对此,《企鹅唱片指南》给予该录音以“三星带花”最高评鉴。



热情奔放而又温婉柔情的钢琴家

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利尔斯 (Emil Grigoryevich Gilels 1916-1985 )前苏联著名钢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奥德萨。6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首次举行钢琴独奏会。1933年获全苏音乐比赛一等奖。1935年毕业于奥德萨音乐学院,随即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吉利尔斯与里赫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1959年访问伦敦演出,获得极高赞誉。他还曾与小提琴家科冈、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进行广泛演出。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


吉利尔斯这位被音乐界称为“小巨人”的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技巧高超无暇、触键强劲、力度惊人、演奏幅度宏大而著称。他早期的演奏,音色变化丰富,既蕴涵着宛然欲泣的柔情,又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生命力;后期的演奏由于受涅高兹的影响,热情减退,但却注入了安静、深沉、内在表达等新的因素,用吉利尔斯自己的话说:“这种演奏风格象征着现代俄罗斯钢琴乐派的真正开始。”


吉利尔斯演奏的曲目广泛,从巴赫到巴托克的钢琴作品都有。他录制的唱片也包括从古典乐派到近代乐派各个时期的著名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的演绎都有着令人无法预料、无法想象的完整美感,堪称是当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卓越代表。



专辑演奏特点


德彪西对格里格的音乐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听格里格的音乐,就向品尝埋在雪里的粉色的糖果。”《抒情曲集》就是这么样的一个“糖果盒子”,曲曲玲珑剔透,坚持“用少许词说出许多东西”。这正是格里格的追求:“我们永远热爱明朗和简短,甚至我们的口语(挪威语)也是明白而精确的。在我们的艺术中,我们也力求达到这种精确。”


格里格共作有10集《抒情小品》,共66曲。是格里格自1864年(21岁)起,历经37年时间所写成的,都非常短小,也非常精美,早已成为钢琴家们争相表现自己才能的曲目。其中既有北国挪威的自然风貌,乡村山民的生活,又有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他力图以音乐勾勒出一幅幅恬静悠闲、质朴安逸的挪威民族生活小景。他的音乐中到处弥漫着挪威的民间性的音调和舞曲节奏。他不满足于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声,而是依据民歌的调式创作出清新、色彩明快的民族性和声。


在吉利尔斯的演奏中人们可以感觉到,格里格小品中那淡远清空的意绪,他从全部66首作品中选出20首各具特色小曲,表现得既有轻盈的跃动,又有奔流的激情且对全部乐曲的控制极好,让音乐于宁静之中不乏起伏荡漾,也令人在屏息静听之间心起涟漪。


专辑录音特点


对大多数的钢琴家和听众而言,格里格所写的这些钢琴小曲,都显得太简单,不值听或一谈,可是如果他们知道吉利尔斯和录音师们花了一整个星期的时间才录完这一套曲目,以及钢琴家在其中所投注的心力,就不会轻视这份录音的重要性了。在这份录音的期间,吉利尔斯从不事先透露他所要灌录的曲目,他总是先在家中痛苦的找到他所要赋予乐曲的精神和诠释灵性,他企图让每一首曲子都获得他们自己的音色和性格,而这也包括了他对麦克风摆放位置的严格要求,尽管录音师都已为他调好了适当的地点,他却总是不肯罢休。吉利尔斯曾说在俄国只有教师和小朋友才知道有格里格的这些作品,而他是通过电台广播了解这些作品与挪威民谣之间密切而优美的转换关系,也就是这样深切的自发体认,使他在这些作品的诠释上别具一格,录音也是一如既往的优异,空灵而不失温暖,成为音乐史上的一绝。


乐曲赏析


格里格笔下的挪威——一帧帧美丽的风景画


格里格于1862年结束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学习后回到挪威,以钢琴新锐和作曲家的身份活跃在乐坛。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后,那种对祖国无比思念和热爱之情怦然迸发,强烈的创作欲望化作一个个音符,开始形成了他笔下的挪威——一帧帧美丽的风景画。


格里格虽然非常喜爱肖邦的作品,但构成《抒情小品集》的大部分小品,却完全没有肖邦的色彩与风格。他所完成小品中的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界、特别是对挪威山川河流的风物、朴实的民俗民风的真实反映,也有他自己对大自然崇尚的心声吐露。


1864年,格里格出品了他的第一首单曲《挪威小调》,三年后的1867年,他又将后来写的七首乐曲会同前曲一同出版,组成了《抒情小品集》第一集。此后从1867年开始,他创作时间绵延37个寒暑,把钢琴独奏的短曲集正式更名《抒情小品集》。这部作品包含了66首乐曲,共分成十个不同的部分,它们分别是作品12、38、43、47、54、57、62、65、68、71。透过这些乐曲,格里格一生的创作轨迹一一得以显现,虽然它们不能展示作曲家的风格全貌,但这些珠玉小品的确使得人们对作曲家最重要的创作理念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抒情小品集》的标题灵感来自于歌德的创作观点,由作曲家的感官思绪变化所组成,体现了格里格情感的凝练。因为格里格受教于正统的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传统,所以他在《抒情小品集》中所展现的风格也明显地受到巴赫、舒曼等人的影响,尤其后者的身影更是显而易见。在这些格里格钢琴小品的拼贴中,有些可以立即从它们的标题上发现作曲家试图以音乐进行描绘情景的尝试,这些乐曲包括了《挪威舞曲》、《小夜曲》、《蝴蝶》、《小河》、《老祖母的小步舞曲》等等。还有一些则是作曲家将一些特殊事件毫不隐瞒地收进这部作品中,如常见的夜曲、摇篮曲、诙谐曲、小步舞曲、叙事曲等作为这些生涯中悲欢离合的见证。虽然曲式是传统的,但格里格多愁善感的天性,却透过这些音符,完整地传达了每一次难忘回忆在他心中烙下的痕迹。


通常人们时常会驻足于一些伟大的艺术杰作前,并为它们超凡脱俗的创意而击节喝采,对于格里格的《抒情小品集》,人们的反应也大都如此。从这一点来看,格里格《抒情小品集》和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似乎都是作曲家深情的自剖,唯一的不同只在肖邦将波兰民族的血泪恩仇以绚烂的技巧谱成激情的咏叹,而格里格则不加粉饰地用最简单的民谣,为他的祖国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种简单却深挚的情感表达,可以在他抒发爱国情操的三首小曲《孤独的流浪者》、《乡愁》和《归乡》中得到印证。格里格曾多次表明他的爱国思想,他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无论生或死我都要当一个挪威人”,由此可见他将自己的祖国看得无比重要。因此,从这三首乐曲为起点,格里格用强烈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宣示了他忠贞不渝的民族心,实践了以简单的结构诠释浓烈情感的例证。

纵观整部《抒情小品集》,格里格所呈现的多样风格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但是他兼具浪漫派乐风并加入新奇巧思的用心,让每一个聆听这些乐曲的人完全陶醉在作曲家和他的祖国紧密联系的情感里,这种真诚的感情也正是这部作品能够在众多花俏华丽的钢琴乐曲中独树一帜的原因。虽然,对很多演奏家而言,《抒情小品集》的戏剧效果绝对无法和李斯特及肖邦的乐曲相提并论,然而格里格在此创造的音乐语言却深深的影响了许多20世纪钢琴音乐的创作大师们,诸如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等人都从他不加修饰的旋律线和节奏感中启蒙了属于新时代的现代主义乐风。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于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卑尔根,他父系祖上是苏格兰人,曾祖父在卡隆登战役后才离开苏格兰。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有关他童年的情况现在大多是从格里格的自传中得来的,现在我们知道格里格的音乐天才似乎传自母亲一方——他的母亲是位技艺娴熟的音乐家,在卑尔根他们家乡镇上的音乐会演奏。格里格还不满6岁时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当时格里格最感兴趣的作曲家就是莫扎特、韦伯和肖邦,在正式上学前的3年中他写了一些变奏曲。1853年,10岁的格里格根据母亲的安排每天步行到2公里外的学校上学。1858年,格里格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布尔①来到卑尔根,布尔在听了他的演奏之后提出希望父母能够同意格里格到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于是,15岁的格里格来到了莱比锡,在那里,刚去世的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仍然很大。他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是路易斯·帕尔迪,这是一位学究式的教师,古板而教条,他总是把车尔尼、克莱门蒂那些老一套的练习曲灌输给格里格,对此,格里格颇有微辞。不久他就提出要更换老师,学院方面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到魏纳尔教授班上学习。这位教授是舒曼的密友,正因为如此,格里格终生都对舒曼的作品推崇有加,在莱比锡音乐学院除了学钢琴,他还要学习和声与对位法,最后两年他还学会了作曲,并开始创作一些能展示自己音乐天赋的室内乐作品。


直到1862年,莱比锡一直是格里格的活动基地,莱比锡的音乐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格里格除了学习之外就是观看各类演出,这对他今后的创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莱比锡格里格就曾听过克拉拉·舒曼演奏她丈夫的钢琴协奏曲,后来,格里格写出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首舒曼式的大型乐曲,与舒曼的协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其中还是保持了不少格里格自身特有的旋律和节奏神韵。格里格还在莱比锡看了好几场《汤豪舍》的演出,对于瓦格纳的音乐格里格的看法较为中庸,但是,他的戏剧配乐和康塔塔却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瓦格纳的影响。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待了2年之后,1860年格里格因为胸膜炎只能回挪威休养了一个暑假,然后才回莱比锡继续学业,1862年3月,格里格在莱比锡著名的格万特豪斯音乐厅演奏了自己的毕业作品《4首钢琴小品》(献给老师魏纳尔)。


学成之后,格里格于1862年5月回到故乡,在卑尔根他举行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奏会,曲目包括《4首钢琴小品》和舒曼的钢琴五重奏。1863年,他以钢琴家的身份与波兰指挥赛尔斯卡布合作了贝多芬《C小调钢琴协奏曲》。但是,格里格却拒绝了政府提供的职位,因为他感到在挪威发展前途堪忧。如果说在莱比锡的4年为格里格打下了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使他得以闯出自己的道路,那么,未曾把他从德国体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直到1863年5月他移居北欧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首次接触到对每一门学科都试图用的斯堪的纳维亚美学观来阐释的艺术家;也是这时,他首次意识到应该关注自己国家的音乐遗产。在哥本哈根,格里格结识了当时著名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斯·加德,他被公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浪漫主义学派的领袖人物,还是门德尔松与舒曼的朋友。这以后,格里格不断来往于挪威和丹麦,并在加德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864年完成了《C小调交响曲》。但是这部交响曲仅在格里格生前上演过几次便被束之高阁,直到晚年格里格仍然不允许这部作品正式演出,多年之后他只是把其中的2个乐章改编为双钢琴的《2首交响小品》(Op.14)。


到哥本哈根的另一重大收获就是在那里格里格遇到了自己的表妹妮娜·哈盖鲁普,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唱家。早自格里格写作由丹尼·汉斯·克里斯蒂安作词的歌曲集(0p.5),妮娜就是格里格情感表达的对象,是他音乐内涵的阐释者。后来,一场疾病损害了她的声带,结束了她的歌唱生涯。1864年格里格与表妹订婚。这一时期他完成了钢琴曲《6首抒情音画》(Op.3)和一些艺术歌曲。1864年是格里格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的一年,他的作品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作为一位钢琴家,格里格与布尔在1864年夏天联手举办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也为格里格赢得了不小的声望。从1864-1865年,格里格对振兴挪威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创作更多地转向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风格上也日趋成熟,逐渐走出了模仿德奥乐派的模式,《第1小提琴奏鸣曲》(Op.8)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是1865年他在丹麦的龙斯泰兹完成的作品,乐曲以两个带有神秘感的和弦开始。1865年6月,格里格住在一位音乐爱好者费德森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家里,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E小调钢琴奏鸣曲》(Op.7),这首奏鸣曲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格里格曾经说过:“激发我创作欲望的,无论是迷人的风景还是乡间新鲜的空气,都不是以使我在11天里,在刚刚结束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之后写完这首奏鸣曲。”连格里格自己都不清楚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写成一部4个乐章规模的钢琴奏鸣曲。


格里格一直计划到德国和意大利旅行一番,1865年秋天他来到莱比锡,在母校举办了音乐会,演奏了刚完成不久的2首奏鸣曲。年底时,格里格来到了罗马,在那里遇见了伟大的挪威剧作家——《培尔·金特》的作者亨利克·易卜生(这个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格里格的影响将非常之大;另一个对格里格有巨大影响的人是令人遗憾的早逝者理查德·诺拉克②,他要求确立挪威艺术自身传统的志向,有助于格里格决心在挪威首都组织一个音乐团体——挪威“尤特皮”音乐协会),并且完成了管弦乐曲《秋天》(Op.11)。


回到挪威之后,格里格定居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即奥斯陆的旧称),当时他还没有名望,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活,同时他还担任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的音乐指导。1866年10月,格里格正式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登台,在挪威民众面前亮相,人们认识了这位青年音乐家。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格里格开始为学生写一些教材,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抒情小品集》的雏形。格里格在创作之初可能还没有考虑过今后能够出版,他是个无名小卒,没有出版商会注意到他。直到1883年,他的《抒情小品集》才由莱比锡的彼得斯公司出版,这套乐谱在全欧洲都卖得很好,以至于几年之后彼得斯公司与格里格邀约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续写《抒情小品集》。


1867年,格里格以一种比较个人的方式巩固了与挪威的联系:和表妹妮娜结婚。关于妮娜,格里格在1900年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这样写道:“在我的作品中歌曲为什么会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回答很简单,我也像别的凡人一样,是因为(用歌德的诗来说)有一次,我碰到命运之神。神就是爱。我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有美好的嗓音和奇迹般的演绎歌曲的天才。这位姑娘成了我的妻子,至今是我生活的伴侣。”的确,格里格找到了他真正所要创造的声音,这就是得自挪威灵感的声音。他并不直接在音乐作品中“抄袭”民歌,而是把民歌常见的轮廓和重音旋法引入自己的音乐。仅有《倍尔·金特》中的“索尔维格之歌”是有意识地借用民歌。格里格的婚姻非常美满,夫妻双方都享有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健康不佳,自从青年时代患胸膜炎后,身体一直孱弱。为此,他们特地带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一起到丹麦的哥本哈根附近的乡村瑟勒勒小住,那里优美闲适的生活环境对格里格的身体和创作都有好处。他的好友钢琴家诺伊佩尔特为他们夫妇租借了一套带钢琴的小别墅,并经常来看他们,白天还会把妮娜带到小镇上玩,以使格里格能够有机会专心创作。


系列钢琴曲集《抒情小品》始于他结婚的那一年。《抒情小品》共10集,从1867年至1901年,写了34年。这些充满魅力,范围很广的小型乐曲几乎是采用笔记簿的形式,描绘出作曲家对于他周围村庄始终如一的关注和不断变化的反应,从中亦可看到他利用民歌资源构成了他特有的舞蹈节奏。最初的几集对于演奏者来说技巧不难;虽然简单,却是以极其乐观的视角观察生活。当他进入中年(58岁时完成最后一卷《抒情小品》),所写的音乐变得内省和怀旧。与他的许多管弦乐作品一样,《抒情小品》(0p.54)和(0p.68)中的部分抒情曲,由他自己从钢琴原曲改成弦乐队曲。


1968年瑟勒勒的夏天,格里格完成了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9年4月3日,《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哥本哈根由诺伊佩尔特独奏首演,受到了丹麦评论界一直好评。3年后,《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初登德国音乐会舞台,然而却遭到了德国音乐界的批评,这使格里格感到遗憾。1874年,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同窗丹罗伊特把《A小调钢琴协奏曲》带到了英国,在水晶宫举行了演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这部协奏曲大大提高了格里格的国际声誉,此后更是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经常演奏。1867年7月,格里格还完成了《第2小提琴奏鸣曲》(Op.13),10月,他来到莱比锡指挥自己的《D大调交响曲》的演出。1868年秋,格里格回到了克里斯蒂安尼亚,在那里继续从事创作和演出。作为钢琴家此时的格里格已经名满挪威了,而对于他的作品却众说纷纭。关键时刻,格里格收到了来自魏玛的来信,李斯特给他写了一封信,盛赞格里格的《第1小提琴奏鸣曲》,并邀请格里格到魏玛会面,对于格里格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1870年冬他第二次访问罗马,拜访李斯特时演奏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第2小提琴奏鸣曲》。李斯特对两部作品十分赞赏,指出它短小的曲调特别令人喜爱,而且还恰当地加以突出。


回到克里斯蒂安尼亚之后,格里格与著名剧作家毕约森合作了2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一部是清唱剧《大地景色》(Op.31),另一部是戏剧配乐《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0p.22)。除此之外,1871年至1874年间格里格还与毕约森合作,基于毕约森戏剧性的诗歌写了一系列作品,如《在修道院门前》(0p.20)、《山的奴仆》(0p.32)、《贝格里奥特》(0p.42)等。《贝格里奥特》是一部配乐音乐话剧,到1885年格里格为之写的配乐还未完成。这些作品通常采用挪威的主题内容或取自挪威的历史片断,体现了格里格和他的艺术同伴们所追求的艺术理想。这些乐曲也是被格里格自己恰当或者不恰当地忽视的优秀作品。


《大地景色》是为男中音、管弦乐与管风琴创作的,讲述的是挪威历史上著名的国王奥拉夫·特吕格瓦松的故事,这位国王原来是北欧的海盗头子,后来却皈依了基督教,得到臣民拥护成为一位有为的国君。对于这部规模不大的清唱剧,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论家格兰杰曾经这样说过:“他只用两三个和弦就能表现出深刻的感情、芬芳的气息,它在这部作品中所达到的成就与一部长达五小时的歌剧的成就是一样的。”1872年,格里格为毕约森的戏剧《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又名《西古尔德·约萨尔法》),“约萨尔法”在挪威语里的意思是“去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西古尔德是挪威国王拜尔福德的次子,与哥哥爱伊斯坦共同执政,历史上他曾到耶路撒冷朝圣。这部戏剧配乐主要描绘的是西古尔德与爱伊斯坦之间的矛盾斗争,最终西古尔德成为了伟大的君主,完成了自己的事业,这部戏剧配乐为不久之后格里格创作《倍尔·金特》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成功的合作了《十字军战土西古尔德》之后,格里格决定与毕约森合作一部歌剧,至于题材他们也商量过了,就写奥拉夫·特吕格瓦松的故事,情节上紧接着《大地景色》。1873年7月,毕约森完成了歌剧的前3场剧本,并且答应全部剧本于10月完成。然而,不久毕约森就出国了,格里格一直在等毕约森的剧本,而剧院方面又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耽搁,于是,计划便给搁置起来。1874年1月,易卜生给格里格写信,当时易卜生正在德累斯顿加紧修改诗剧《倍尔·金特》,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准备上演《倍尔·金特》,于是,易卜生写信请格里格,希望他能为《倍尔·金特》创作戏剧配乐。格里格起先还很犹豫,因为他还对毕约森的奥拉夫·特吕格瓦松的剧本心存幻想,但经过了一番权衡之后,格里格还是答应了易卜生的邀请,不过他们继续通信对音乐的安排进行了一番讨论,易卜生提出了在剧中倍尔·金特到世界各地流浪,作曲家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创作一些音乐,易卜生写道:“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的旋律可以作为动机贯穿全曲,轮流变换交替。”这个建议无可厚非,有不少作曲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格里格还是回信委婉地拒绝了易卜生的建议,他希望音乐风格是统一的,而不是一个大杂烩。此时的格里格放弃了在首都的工作,到卑尔根专心创作,他的一位富商朋友罗夫森借了一套面向大海背对森林的房子给格里格,作曲家便在相对比较安定的情形下进行创作。但是,《倍尔·金特》的创作进度并不快,在给朋友贝耶尔的信中格里格写道:“《倍尔·金特》的进度很慢……题材极难把握。我只完成了一两个部分,比如索尔维格之歌。”而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1874年的8月底,幸好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方面推迟了首演的日期,这才使格里格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在1875年9月完成全部的戏剧配乐。


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1874年6月,那位黄鹤一去的毕约森竟然回来了,格里格只得写了一封信委婉地告诉他自己正在创作《倍尔·金特》,不料剧作家竟把《倍尔·金特》误认为是一部歌剧,于是,勃然大怒。面对毕约森的指责,格里格一方面解释《倍尔·金特》不是歌剧而是戏剧配乐,另一方面写道:“如果当时我拿到了你的剧本,就不会答应易卜生……我希望秋天完成这部作品(指《倍尔·金特》——作者注),然后耐心等待你的《奥拉夫·特吕格瓦松》。”


倍尔·金特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子,格里格认为他是一个:“病态地耽于幻想的角色,权迷心窍的自大狂的牺牲品”。倍尔·金特到处惹事生非,先是跑到山妖那里跳舞,而后又跑到乡村婚礼上抢走新娘等等,总之是无恶不作。等到老年的时候,倍尔·金特一贫如洗,回到故乡,他年轻时的情人索尔维格还在等待着他,最后,精疲力竭的倍尔·金特倒在了索尔维格膝间,安详地死去。《倍尔·金特》共有5幕,格里格写了23段各自独立的配乐,以伴随不同的戏剧情节,戏剧的场景延伸到非洲和阿拉伯,有荒凉的,也有讽刺性的和幻想性的。1876年2月26日,《倍尔·金特》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仅一个演出季里就连演了35场。后来,格里格从这些音乐中精选出8首编成2套组曲,时至今日,完整的《倍尔·金特》已罕有上演的机会,而《倍尔·金特组曲》却是音乐会舞台上的宠儿,并被认为是挪威音乐生活最完美的描述,其实这些音乐原来是伴随异乡游子在贝都因部落和神秘非洲不端行为的。


1876年8月,格里格前往拜罗伊特观看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对于瓦格纳的音乐格里格始终抱着满腹狐疑,他为挪威和丹麦的报纸杂志写了一些观点中立的评论文章。1877年,他到罗夫托斯美丽的山间租了一幢小别墅,专心致志于作曲,完成了《12首男声歌曲》(Op.30)、《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7)等作品。此后一段时间,由于身体欠佳,格里格的创作活动有所减少,但是,作为著名音乐家,他的社会活动与演出活动却越来越繁忙起来。1878-1879年冬,格里格在科隆与莱比锡上演了新近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对于德国,格里格总有一份第二故乡的深情。而斯堪的纳维亚也终于认识到了格里格的重要性,1879年4月30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了由皇室资助的音乐会,格里格在音乐会上独奏了自己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盛况空前。


1880年春,格里格的身体恢复,又开始了创作活动。同年,他被家乡卑尔根聘请为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这也是他接受的最后一个公职。格里格个性上是一个很内敛的人,喜欢在山间别墅里搞创作。1883年,格里格接受了彼得斯公司的约稿,动手创作《第2钢琴协奏曲》,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完成这部原本出版商认为可以大卖的作品,他只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Op.36)、双钢琴的《随想圆舞曲》(Op.37)和《抒情组曲》(Op.38)。这一年的夏天,格里格又到拜罗伊特去听了《帕西法尔》,第二年他又到魏玛、德累斯顿、莱比锡、科隆、法兰克福、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地举行了一次行程漫长的巡回演出。1884年秋,格里格接受邀请为霍尔贝格诞辰200周年进行创作,他完成了一首康塔塔和管弦乐组曲《自霍尔贝格时代》(一般称为《霍尔贝格组曲》)。这部组曲显示了他以一种新颖动人的方式来运用旧时音乐形式的完美能力,与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情况相同。此时的格里格除了创作还忙于在特德豪根兴建自己的住宅,1885年,住宅竣工。入住后创作的《第3小提琴奏鸣曲》(0p.45),是为一位来访的美丽热情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特蕾西·图阿而作。她令人赞叹的精湛技巧,使格里格特别为她写了一些小提琴曲。这首奏鸣曲有一种罕见的戏剧性与张力,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杰作。此后的20年间格里格创作并不多,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在山中徒步旅行,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他的主要创作领域就集中在钢琴小品上,数卷《抒情小品》、《挪威民歌旋律》(Op.66)等都是代表作。

格里格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其晚年更是接受了大量荣誉,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相继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898年,挪威举办了专题音乐节,由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格里格的作品,成为一时盛事。1899年9月,格里格亲自指挥《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演出。1900年之后,他的健康情况渐走下坡路,但是1902-1903年他依然到布拉格、华沙、巴黎等地巡回演出。1906年,格里格完成了他最后的杰作,根据民歌创作的合唱《诗篇4首》。山中别墅的冬天过于寒冷,1906-1907年的寒冬格里格都是在克里斯蒂安尼亚旅馆的房间里度过的,他仍然喜欢旅行,到哥本哈根、慕尼黑、柏林等地走走,在最后一次到英国旅行之后他彻底病倒了,于1907年9月4日在卑尔根去世。逝世后,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①布尔(Ole Bull),挪威小提琴家、作曲家。1810年2月5日生于卑尔根,1880年8月17日卒于同地。他所受的训练主要来自民间。1829年在巴黎结识了帕格尼尼,受到激励,立志自学,获得成功。1832年在巴黎首次演出,得到肖邦和H.W.恩斯特的帮助。1836年去意大利和英国演出,1843年去美国演出,都获得成功。他的演奏,准确、精密,特别擅长奏双音、连顿音和泛音。他演奏自己创作的《挪威主题幻想曲》等,感情真挚,独具魅力。他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和演奏,给后来的挪威作曲家以深远的影响,是挪威民族乐派创始人之一。他的夫人S.C.托尔普写了一本《奥莱·布尔回忆录》。


②诺拉克(Rikard Nordraak),挪威作曲家。1842年6月12日生于克里斯蒂安尼亚,1866年 3月20日卒于柏林。1857年在哥本哈根从丹麦歌唱家、作曲家C.L.格拉克学音乐。1859年在柏林从T.库拉克学钢琴,从F.基尔学作曲。半年后回到克里斯蒂安尼亚,又从R.马格努斯继续学习,并加入了“新挪威协会”,接受新民族文学艺术运动的影响。他热爱挪威民族音乐艺术,重视收集民间音乐。1864年他和格里格等人一起建立了“尤特皮音乐协会”。该协会以演奏斯堪的纳维亚青年音乐家的作品为宗旨。诺拉克短暂的一生,作品数量不多,主要有歌曲《是的,我们爱我们的国家》(后被定为挪威国歌),为B.比约森的剧本《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西古尔德·约萨尔法》写的配剧音乐、4首钢琴舞曲和几首歌曲。诺拉克艺术观对格里格产生了影响。他以倡导民族音乐艺术而载入挪威音乐史册。


二、历史贡献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组曲《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卷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咏叹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诗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倍尔·金特》写过23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倍尔·金特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曲》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在山王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明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韦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采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G大调《第2小提琴奏鸣曲》(1867)、c小调《第3小提琴奏鸣曲》(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e小调钢琴奏鸣曲》(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霍尔贝格写的《霍尔贝格康塔塔》和钢琴组曲《自霍尔贝格时代》(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格里格一生的创作实践,始终坚持了爱国主义的艺术理想,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对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其他民族的一些作曲家,也起过较大的影响和典范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